河南的大雨揪人心肺,令國人震驚和哀痛。百年難遇、千載難逢,天災人禍莫衷一是。
這期間,鴻星爾克火了,火得莫名其妙。
網上有很多關于鴻星爾克的介紹,以及此次火爆的原因分析,不再贅述。單講一點:國貨的崛起是必然事件,國貨崛起一定要踏對歷史的節拍。
自2017年烏鎮互聯網大會開始,互聯網不再是法外自由之地,而成為國家的虛擬疆土。彼時互聯網平臺企業還嗨在繁華之中,孰不知已經走入了強監管的視線之內。
隨后出現的P2P暴雷,一度讓數萬億元灰飛煙滅,有沒有錯殺?想必有,但這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大面積的風險和人民財產的安全,以及已經威脅到國家實體經濟發展的現實。
之后的房住不炒、資管新政、虛擬幣風波、反壟斷懲罰、教育新政、醫療改革......未來將還有一系列政策出臺,不排除當下火爆的醫美、房地產中介,等等。
原本沒有這么著急,然而中美對抗和新冠疫情帶給中國不得已的理由,還有絕佳的窗口。新冠疫情突如其來,國家應對措施有力、占到了先機,不僅在短時間內恢復了國計民生,并進一步擴大了政治和經濟的國際影響力。
六七十年代生人大約都有一些“恐美”,甚至還有不少人“哈美”,因為這一代人出生和成長階段,都籠罩在美國巨大的經濟和文化陰影之下。只需要看一看以計算機和通訊為主的互聯網技術發源地就知道,幾乎都源自美國。恐與哈,是歷史,也與生俱來。
近十幾年來,東漸的西風不再像過去一樣瘋狂,其根本是中國人富起來了,而其背后是中國實體產業的蓬勃發展與欣欣向榮。盡管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,但毫無疑問,普通人直接受到源自西方的商品文化影響已經小太多了。
諸如黑白家電之類的應用產品中國已經足夠強大,可是還有兩個東西卻仍然是痛:一個是基礎材料、精密儀器,包括芯片在內的生產資源,仍然控制在發達國家手中;二是高端品牌、奢侈品以及影視文化等泛文化商品,國貨仍然有很大距離。
一個是工業命脈,另一個是商業附加值,中國的發展和強大,缺一不可。
最近兩年,芯片之類卡脖子產業飛速發展,且被資本市場熱捧,從這兩年的股市表現就能看到。中美貿易摩擦將工業命脈的問題擺在了明面,時刻提醒國人關注、不敢忘卻,也自然會被積極應對。但商業附加值的問題卻隱藏在背后,在潛移默化之中,不易被人察覺。
商業附加值的背后,不僅是過硬的產品,還有品牌營銷,更有整套的文化體系。所以,商業附加值的話語權本質上就是文化的話語權,也是大國崛起的必爭之地。
這個文化,不僅是五千年的歷史,也是符合主流價值觀的作品;不僅是汗牛充棟的文學文藝作品,更是教育的方方面面;不僅是教培行業產品,還是衣食住行等等中國人會涉及到的所有。
如今文化的塑造,遠比過去要容易的多,因為一個可控的互聯網。未來的商業也許不再像教科書描述的那么酷炫,而需要有強大的制造業支撐,充分利用中國的互聯網,奔跑在主流價值觀軌道上才行。
鴻星爾克的火爆,只是開始時的一個示范事件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