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兩年短視頻和直播火起來之后,越來越多的知識服務也在轉戰視頻節目,似乎一夜之間學習方式發生了巨變。這是好事,還是壞事?
既是好事,也是壞事。
伴隨技術的發展,人類幾千年來的知識傳承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。從口口相傳到結繩記事,從師徒傳授到學校教育,從文字書籍到多媒體資料,不斷變化的方式讓知識更容易理解、更容易傳播。知識由此也一步一步從少數人的權利變成人人唾手可得的福利。
學習資源多了,新的問題也就產生了:知識有的是,誰來學?當知識不再稀缺之后,學習卻成了稀缺品。各種學習的新方式,都試圖解決這個問題,怎么才能讓人更愿意、更容易學習?
無論是圖文影像還是視頻語音,本質上都是為學習者提供新的場景、更有感覺的方式。
新的方式總會更加喜聞樂見,讓那些原本不愿意讀書、學不進去的人,多少能夠獲得一些有價值的資料。
從這個意義上說,是好事。
但是,盡管視頻承載的內容非常豐富,但作為學習知識的方式,效率卻非常低。要理解這一點,要從人的認知方式開始。
一個人,從嬰兒開始認知世界,首先經歷的是互動。嬰兒出生,并沒有視力,靠的是和環境(包括母親)的互動感知世界。當幾天后有了視力,則主要通過連續畫面觀察世界(所以嬰兒對廣告、動畫非常敏感),再之后才能逐漸地識別靜態畫面(比如識別人臉)。
人只有到了學會說話而后再學習文字,才真正意義上成了“人”,否則還只能稱之為哺乳動物。
人類創造的文字,不僅是語言固話版本的記錄,更重要的是因為文字而產生了邏輯。當用文字描述之時,不僅是在表達某種感受,而且還在描述相關的邏輯,這一點語音和視頻是做不到的。反過來看也一樣,人在閱讀文字的時候,也不僅要識別文字本身,還要理解文字背后的邏輯關系。
對文字的理解,并不全部依賴于文字表面,還必須“腦補”背景才能完全理解含義。
通過文字的想象或聯想,人在閱讀時其實經歷了一次知識再創新。只有再創新的知識,才可能成為自己的知識,倘若還能反復加工后輸出,那就是智慧。
文字不僅能表達意思,也在表達思維邏輯,這一點視頻和圖片很難做到。所以,刷抖音當然可以學知識,僅僅刷抖音學習遠遠不夠。
從這個意義上說,是壞事。
通過視頻(包括語音)來學習,無疑更容易利用碎片化的時間,這是這個時代創新的學習方式。技術提升了學習的便利性和效率,伴隨時代發展就應當使用時代的工具。
但是,也要清醒地認識到:高效率的學習方式固然很好,不過一定要在關鍵地方“補得上”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