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幾年,互聯網帶來了很多新概念。云計算、物聯網,盡管已經為人所知,卻依然云山霧罩。而最近霧計算也開始紅火起來了。
霧計算,學名邊緣計算,是一種分散式運算的架構,將應用程序、數據資料與服務的運算,由網絡中心節點,移往網絡邏輯上的邊緣節點來處理。
從中心到分散,貌似邊緣計算與云計算背道而馳?
1.云計算的根本是按需取用,而非部署的方法。
理論上,云計算的輝煌,應該是無處不網絡、無處不計算。但是,計算終端如果服務化,成本非常高,未必劃算(比如我們的手機,如果成為計算節點的話,成本收益比是不合適的)。
2.邊緣計算是將原本完全由中心節點處理的大型服務加以分解,切割成更小與更容易管理的部分,分散到邊緣節點去處理。
這樣做的好處是,邊緣節點更接近于用戶終端裝置,可以加快資料的處理與傳送速度,減少延遲、能夠處理實時數據。當然也有壞處,那就是邊緣計算有可能和中心計算產生不一致。
當然,任何一種計算方式,都有其優劣和使用范圍。此處不討論學術概念,而從生物演化邏輯視角,來探討邊緣計算的存在、價值和問題。
生物的邊緣計算
漫長的生物進化,讓蛋白質從無細胞、單細胞成長為多細胞生物,進而出現組織和器官,由此形成了復雜的生物。在生物形成過程中,組織和器官實際上能夠完成一定的工作,甚至“自成一體”。
例如,人的視覺系統,并不是完整地展現外部世界。人的視覺由數億個視覺細胞從外界感知信號,經過復雜的化學和電信號處理,然后獲得圖像,再進行預處理之后,才傳輸給大腦做出判斷。如果將信號全部傳輸到大腦的化,信息量會大到讓大腦無法承載,甚至讓人無法生存,因為大腦每秒處理的信息量只有區區十萬比特而已。
所以,人的視覺系統是一整套智能系統,甚至于在傳輸給大腦資料之前,就要初步的判斷。這就不可避免產生一種狀況:視覺系統會損失很多已獲得的有用信息,而“自以為是”地給出大腦處理結果。人們常常出現的“視而不見”就是這種情況的寫照。
對人的自主意識來說,視覺系統對信息的處理過程,就是邊緣計算系統。聽覺系統、觸覺系統,乃至于人體中的各個器官,大概都類似,它們都是“智能系統”。
從生物學角度看,視覺系統只是人體系中的一個元素,盡管它足夠復雜。當把視覺系統當做一個元素,而不是了解所有處理細節的時候,大腦的工作才能正常。否則就會瘋狂。
邊緣計算與中心計算、終端計算,也不應該在同一個系統框架下思考。從工程處理上的同一個事情,但在系統邏輯上,可能是不同的層次。每個層次各司其職、自成系統,才能構建更大的系統。
所以,在系統思維看來,同一個層次的復雜,在上一個層次應該簡單,否則更大的系統就很難構成。
邊緣計算的授權
邊緣計算,正是面對世界復雜性的一種信息技術應對方案。在物聯網來到之際、萬物互聯之前,邊緣計算的發展就變得非常重要。
但是,對精確計算的計算機世界來說,邊緣計算將會帶來明顯的矛盾;
中心計算與邊緣計算的關系到底是什么、在邏輯上還能一一對應嗎?顯然不太可能,盡管從工程思維上來看,就應該精確并一一對應。
這就涉及到邊緣計算的權限,這將會是大問題。如果邊緣計算沒有權限自行其是,那么邊緣計算就沒有價值。如果邊緣計算權限過大,那么中心計算就會失控、進而讓邊緣計算不可信任。
邊緣計算的設定,試圖讓系統提升總體效率,讓中心計算能夠節省資源消耗,包括網絡資源和計算資源。但是在這之前,就必須要有承擔因此帶來損失的準備。所以,授權就變得非常重要。
正確看待邊緣計算的價值和作用,需要系統的世界觀。將授權、分權體系想清楚,邊緣計算才能真正有意義。如若不然,還不如中心計算和終端計算來的更簡單。
授權性組織的邊緣計算
其實,何止是邊緣計算,近些年興起的扁平化組織、阿米巴結構,就是一種邊緣計算。從管理角度來看,就是所謂的授權結構。
對系統來說,既然層次邏輯分清楚了,授權就是必須的。而授權就必然帶來責任,被授權者的責任和授權者的責任。還包括,是否承擔責任,以及是否承擔得起責任。
任何一種先進的科技,都會帶來一堆新的問題。任何一種管理方式,也會帶來新的組織問題。而這個過程中,授權與風險始終是要重點考慮的因素之一。
— ———————本篇文章轉載自“胡說八道備忘錄”,原作者胡劍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