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節了,壬寅年到了。
三個甲子之前的壬寅年
(道光二十二年,1842年)
道光二十二年,1842年,農歷六月底,英國軍艦開進長江并陳兵于南京城下,清廷屈服而后簽訂了結束鴉片戰爭的中英《南京條約》。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,由此開始中國走向了黑暗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。
《南京條約》讓鴉片合法化,以貿易撬開了中國的大門。百八十年后,依然是貿易大棒,只是這一次的封殺并未讓中國屈服,反而讓國人清醒地認識到了不足與短板,放棄了幻想、撿起了科技,重歸自強。
兩個甲子之前的壬寅年
(光緒二十八年,1902年)
迫于列強壓力,沙俄政府與清政府在北京簽訂了中俄《交收東三省條約》,開始撤回占領軍交還東北。然而,后來沙俄并未真正履行條約,再后來在東北大地爆發了著名的日俄戰爭。
歷史上太多的條約,最終保障并非誠信,而是實力。所謂“真理在大炮射程之內”雖顯霸道卻不無道理。百二十年后,中國終于踏上了歷史的節奏,無論是RCEP還是《巴黎協定》,都意味著一個全新的開始。被屈辱的屠龍少年終于成年了。
一個甲子年前的壬寅年(1962年)
剛剛度過三年自然災害的中國,被迫與印度打了一個月的自衛反擊戰,軍事與政治皆戰果輝煌。此次戰役不僅維護了國家領土完整,而且讓剛度過艱難的國人振奮了精神。
每一次戰爭的后面,都有無數的操盤手,或明或暗。任何戰爭都是政治的延續,而一切戰爭輸贏的根本都是經濟。中國崛起的道路上肯定不止一兩次戰爭,只不過未必是熱武器戰爭,更是科技、經濟與道德的較量。
又到了壬寅年
疫情已經延續了兩年,世界變得全然不同。得益于疫情防控得力,“士別兩年”的中國也應當被刮目相看。盡管不稱霸,但如今的中國已可在列強之列指點江山。雖然國內經濟環境壓力巨大,卻也正在正本清源,科技強國、共同富裕,回到了該走的道路上。
過去一年,借力于防疫的優勢,國家做了很多過去想做而來不及做的事情。無論是“雙減”、“房住不炒”、“藥品集采”,還是反壟斷、去杠桿和補短板,都在為未來發展掃清障礙。路還很長、難還很多,想要前進須得輕裝。
壬寅年的數字經濟仍是重頭戲
舉國上下都在數字科技帶來的新世界里努力適應并提升效率。這條路還將走多遠?也許十年、二十年,但更重要的是,在這條路上我們到底能做些什么、能做到了什么、能做成什么。這個問題將會回答很多年。
壬寅年的雙碳經濟即將崛起
這是中華民族再次站到歷史創造前沿而行動的標志。雙碳的問題,不僅是碳的問題,也是未來世界格局和經濟發展秩序的問題。從這個意義上說,雙碳是經濟,更是政治,是國與國利益分配的大命題。
宏大的敘事終將落實到具體行動,飛揚的時代必須找到個體支撐。應對了過去三年的經濟下行和過去兩年的疫情防控,已經讓我們更清醒地認識了自己的力量和國家的力量。個體終究是渺小的,無論是誰,都只是時代的一粒灰塵。
但即便是灰塵,也需要尋找灰塵的價值與意義,這才是“天生我材必有用”的真實含義。面對未來不確定的風暴與狂潮,面對未來確定的需求與需要,該做些什么?其實也無他,摸著這個時代的脈搏,鍛造自己的獨到之處,學習和行動而已。
壬者,妊也,孕育也;寅者,敬也,偉大也。
壬寅之年,尚非偉大之年,卻是孕育偉大之年。無論疫情防控和共同富裕,還是數字經濟和雙碳潮流,過去曾經落后、現在或許不足,但中華民族勢不可擋地走在偉大復興的路上。幸運的是,你我都在這條巨輪之上。
陶行知說:行為知之始,知為行之成。無行不可謂知,既知何憚于行。
所以,壬寅之年,我們已經在路上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