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理·芒格:手里拿著一把錘子,看什么東西都像釘子。
第一次看到這句話,就感覺好有道理。雖然查理·芒格是用來描述投資者的價值觀、投資心態和投資行為方式,以及投資標的。不過,感受這句話的精髓,卻遠不止投資那點事。
手里的錘子,大抵是一個人的既有,或者習慣,或者資源、位置、權力、能力。如果引申起來,職業病就是典型的“錘子”的應用。有了錘子,為了讓錘子有用武之地,那就必須要有釘子。沒有釘子怎么辦?找釘子,甚至制造釘子。如此一來,生命也就是圍繞著錘子和釘子的一系列行動,想起來似乎有點無趣,好像還有點悲哀。
可是,如果手中沒有錘子,這世界將會怎樣?只可惜相當多的人,真的不知道自己手中的錘子是什么樣的錘子。并非沒有權力,也非沒有位置,更非沒有機會,只是沒有認真思考錘子和釘子的問題。
踏上職業之路,就已經踏上了尋找錘子的路。無論來自個人意愿,還是上級指定,或者陰差陽錯,甚至生活所迫,一定會找到了一把錘子,然后開啟尋找那些合適釘子的旅程。初始,恐怕需要有人提示才能看見釘子何在,需要有人教導才會一下一下敲擊釘子。漸漸地釘子敲得多了,漸漸地釘子也多了起來,漸漸地滿眼都是釘子。再后來,漸漸地釘子會越來越少,然后會看不到釘子了。
釘子哪里去了?拉開距離一看,原來是釘子太大了,而錘子太小,所以過去并沒有把那些“釘子”當做釘子。有幸或者不幸,每個人都會有機會換一把新錘子(如果找不到新的錘子,那才可悲)。換一把錘子,之前的路幾乎又要重來一遍,所不同的是,更大的釘子,需要揮動更大的力量。或許敲擊釘子的技巧還會變得不同,或許遇到異形釘子需要巧用錘子,或許有些釘子看起來根本不像是釘子。
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,也都有尋找錘子和釘子的權力,還有運用錘子的能力與義務。每個人的錘子各有特色,與眾不同。周而復始的錘子和釘子,被賦予不同的名字和含義,被賦予不同價值和意義,但無論怎樣花俏的馬甲,不能改變的是錘子和釘子本身的意義。
找到自己的錘子,就能找到自己的價值,就是找到自己的人生。持續不斷地更新自己錘子的定義,才會讓人生豐富多彩,才會更有趣。
這個錘子,叫做責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