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的一次演講中,現場有人問我,為什么企業一定要去做產品?很多人不太明白這個原因。我們不妨從物理學的固體、液體和氣體三態轉換說起。
初中物理講過水的三態變化。說的是物質(水)在不同條件下表現出不同的形態特征:氣體,沒有形狀、沒有體積、自由流動;液體,形狀決定于容器、有體積、可以流動;固體,有固定形狀和固定體積、不能流動。三種形態下物質組成的基本粒子相同,但排列方式不同、組成微粒的間距不同,所以就會表現出不同的物理特征。
一個人的能力可以放在地方,可以表現出任何形態,都能達到一定的效用。但是一個人的能力非常有限,所以在商業上常常依賴于組織來發揮其能力和價值。企業也是一樣,只要存在就有其能力,但是只有能力表現出來才可能成為商業。所以,能力就像是氣體,盡管自由奔放、無拘無束、自由流動,但是很難表現卓越的商業價值。
而當一個企業想要將價值表現出來,也就是與客戶發生關系的時候,價值才會真正涌現,這就是為客戶提供服務。不同客戶的特征不同、需求不同,所以服務也是千變萬化,但總體上是一種能力的對標呈現。所以,服務就像是液體,形態決定于容器(客戶的需求)、有范圍限定、攜帶轉移必須有容器才能實現。
如果把液體再進一步增壓或降溫凝固變成固體,就會塑造成有一定的形狀、有固定體積但不能自由流動物質形態,而且相對液體表現出堅硬的特征。對企業來說,如果將服務固定化,形成標準模板或者標準的承載物,就成了產品。雖然失去了自由流動的特性,但是產品更便于攜帶、復制和推廣。產品之所以是很多企業所追求的一種形態,主要是因為固定形狀的可重復、可推廣和規模效應。
企業做產品好處多多,不過投入也很大,正如液體轉換為固體,需要增壓或降溫,企業需要投入資金和人力。就像是液體凝固成為預設的形狀需要模型,企業的服務轉換成為產品需要規則(也有人稱之為產品價值觀),這種規則是這個產品存在的理由。背棄了規則,產品就不復存在。反之,當作為產品約束成立的規則放松之后,產品就變成了服務。自由需要支付代價,自由會降低生產力。
從某種程度上講,生產力和自由度是一對矛盾,矛盾點在于規則。做產品,要有規則,也就必須要有選擇。這種選擇是企業的艱難決定,也是產品經理的艱難決定。如果希望更大程度發揮價值,在更大市場產生擴張效應,產品化是一個必由之路。產品化的思維如果放在個人身上,可以叫做職業化或專業化,通俗說法就是“演什么像什么”。職業化或專業化,是一個人的艱難決定,不是因為做出一個選擇,而是堅持這種選擇將要失去的“自由度”。
在經濟領域,企業和個人都在追求自身價值的提升(也就是生產力表現),但同時也會面對自由度的受限。更大的自由度可能產生更多的創造(或者叫做意外),進而提升生產力表現,但更可能的是損失經濟價值。
所以,無論企業還是個人,“產品化”與否,都需要艱難選擇,都是在矛盾中尋求平衡。
后記:
關于物質的三態,其實還有很多內容。比如:某些時候,氣體也可能會凝華成為固體而不經過液體狀態,那這是怎么做到的呢?大概可以類比IP。所謂IP,是一個人的能力被塑造成一種知識產權,一種被固化的形象,而這種固化的形象,是可以直接對應的價值。邏輯思維、樊登讀書會都是這樣IP,還有演員、歌星、畫家等等,他們把自身的能力,凝華成為他的產品。
有凝華就有升華,也就是說把產品變成了一種能力。這種情況常常出現在產業鏈配套之中,一個大的產品所需要很多的部件,每一個部件是一個產品。只不過對上游來說叫做產品,在下游則是配件。這種產品的組成方式,依賴于大產品的設計。比如說一輛車所需要某個軸承,可是當車的設計改變了,軸承需求也將不同。
至于更廣泛的物理概念,例如在三態之外還有第四態:等離子態,類似于社群經濟,而超固體作為第五態的話,大概可以類比為平臺或者生態的模式。以后再細說。
物理學和數學中我們所熟知的內容,和經濟邏輯有很多相似之處。最近有個想法,也許可以把物理學和數學中的基本原理(這些原理大多在初中就學過),類比企業經營,也許更容易理解。我把它叫做《經營中的物理學原理》。我希望把想到的一點點寫下來,寫成一個人人都能看得懂,用最簡單的既有知識來解析經營、管理、創業、創新問題的書,甚至可以將其延伸到人際關系、社會問題。寫在這里,算是一個承諾,就當是自我激勵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