雙十一期間,歐萊雅“最低價”事件被炒得沸沸揚揚,李佳琦、薇婭直播間也分別發布了申明。但事件的后續發展表明,似乎多方最終也沒有達成一致,坊間猜測是否將出現一輪頂流主播和品牌方的陣營對壘?
頂流和五百強企業之間的爭端,筆者沒有能力置喙,但商業史上這種事情比比皆是。本質上,這是一次產品與服務價值的斗爭,雙方不僅代表自己,也代表著價值鏈上從業者以及市場的看法。
其實這種斗爭,不僅在直播電商開始的時候就有,甚至在商業史上一直就存在,所謂渠道與品牌在價值鏈上的利益之爭。所以這并非開始,當然更不會是結束。
從產品設計動議開始,直到消費者用盡產品的總價值,全過程是一個完整的價值鏈。從經濟邏輯上講,在這條價值鏈上誰能創造更大的價值,誰就能獲得更多的利益。盡管偶爾會有信息不對稱,或者發生特殊災害事件的緣故,市場會出現短暫的不平衡,但從總體和趨勢上來說,利益與價值對等。
現在不同以往,產品多如牛毛、信息繁雜無序,所以想要在價值鏈上表現自身價值變得越來越難。過去可以憑借一招鮮吃遍天,現在不僅很難做到,而且一招鮮常常都不夠用。對大企業來說,靠體量、通路和資本找到合適的路徑總要容易一些,但對中小企業而言,風險變得越來越大。
譬如面對頂流主播、商業平臺、流通企業,中小企業幾乎沒有什么談判砝碼,被盤剝在所難免。甚至放大到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斗爭,尚且都存在卡脖子的問題。這本就是競爭的常態,無可厚非。
在探索前行的路上,中小企業該有什么樣的策略,才會有更大的機會?回歸到價值鏈的邏輯上來,還是要看產品。
短期看顧客的購買行為可能有各種各樣的理由,但從長期看都是產品和服務本身的價值,這其中不僅包括有形的產品,也包括無形的品牌、口碑、服務和認同。實現這一切不僅需要企業自身的力量,還需要渠道和各利益關聯方的配合。顧客的滿意程度越高,產生的溢價就越高,進而各關聯方可分配的價值就更多。
顧客滿意度當然不僅是產品本身,包括服務及其他,但產品卻是本身卻是最重要的因素。在產品稀缺的領域,誰有產品誰是贏家,而在產品 并不稀缺的領域,誰的產品精、深,更貼合客戶,誰才會是贏家。
中小企業大多起家于某些偶然的機會,或者特殊的市場、特殊的時機,所以多少會有些“時勢造英雄”的感覺。孰不知,偶然的機會能造就一個富翁,但沒有辦法造就一個企業。想要長期存活、競爭勝出,企業如果沒有強有力的產品,很難憑小技巧而屢戰屢勝。
但要做好產品,長期的投入在所難免,這也是讓中小企業最糾結的地方。長期投入可能力有不逮,也有可能善財難舍,畢竟中小企業的體量所限、資源有限。可如果想要擺脫富家翁的狀態,真正成長為企業,不投入一定不行。這也是國家支持研發投入,支持中小企業升級改造的原因。
這幾年國家層面在推動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,為此還專門建立了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北京證券交易所。過去很多企業將上市作為目標,但其實真正應該做的是,將北交所上市融資作為起點。大浪淘沙,大多數中小企業的命運大概是一直在路上踽踽前行,少部分勝出而成長的企業固然需要運氣加身,但更重要的還是要有行業的精深和“獨到之處”。
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。中小企業想要走得長遠,即便不是“專精特新”,也總得有些干貨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