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庸大俠的《倚天屠龍記》中有個片段:武當山大殿內,張三豐現炒現賣教張無忌學太極劍,然后對陣八臂神劍方東白。張三豐演練完第一遍,張無忌忘記了一小半,再想一會兒便忘了一大半。待張三豐演練第二遍,張無忌只記得三招,然后轉了幾圈便盡數忘記了。由此,張無忌習得太極劍精髓,與八臂神劍對壘,一舉而勝之。
原書中道,張無忌學太極劍,并不看招式,而是觀其意。意在劍先、而非用力。張無忌正是明悟太極劍意,方能使出生生不息、陰陽變換之太極劍。
學習亦像張無忌學太極劍
人的學習過程,可以分為三個階段。第一個階段是形成“存儲記憶”,也就是“記住了”。第二個階段是形成“提取記憶”,也就是“能找到”。第三個階段是形成“行為記憶”,也就是“能做好”。
存儲記憶
在形成存儲記憶之后,倘若未能與自身的知識體系相結合,大約是曇花一現。并不是沒有記住,而是只形成了“記憶孤島”。這種記憶,隨著時間流逝,就會被扔在大腦的某個角落中,生灰、蒙塵。
提取記憶
只有當形成了提取記憶,才能夠被“想起來”,只是才可以利用。很多時候,我們其實是知道的,但并不知道自己知道,那是因為沒有形成提取記憶。
倘若要形成提取記憶,需要在存儲記憶的基礎上,形成知識體系的關聯。所謂關聯,就是將新的知識“掛接”在原有的知識體系中。從關聯特性出發,可以被找到。
當然還有一種方式,那就是“強化記憶”,形成獨立的、新的知識體系,不過非常難。畢竟,知識體系的建立絕非一日之功,而是長時間的積累和強化,尤其建立了諸多連接之后,才能夠形成。
行為記憶
書上得來終覺淺,絕知此事要躬行。即便形成了提取記憶,也不見得有用處。想要有用,還得形成行為記憶,也就是需要做、需要用。用得越熟練,就越有價值,甚至可以衍生出新的知識和技能,乃至于創造新路徑的智慧。
張無忌在武當大殿中學到的太極劍,不是一招一式的存儲記憶。在努力思考的過程中,是在形成提取記憶。直至“忘記了”,最終形成“行為記憶”。
小說中,張無忌是天才選手,且有很好的底子,所以忘記了招式,便會了。和八臂神劍打了一架,并由了完整的行為記憶,成了太極宗師。但對大部分人來說,這事不可求,甚至不可望。
對一般人來說,知道自己知道的,只是很少的一部分。而大部分東西,都是不知道自己知道,只因為缺少提取記憶。想要知道自己知道,反復連接、思考、推演,是必須的步驟。
任何知識,學來的,都是別人的。只有自己做、用,形成行為記憶,甚至產生知識的再創造,出現新的“涌現”,才是真正自己的東西。
由行為記憶產生價值,最好的辦法是傳播和創造。學習,不僅需要記住,更需要忘記。忘記的本質是,內化知識,形成自己的智慧。
這才是真正的學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