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從有了文字,寫東西就是一件神圣的事情。不僅是因為識字能寫的人不多,而且記錄也不容易。兩千年前,寫點東西要刻在竹簡之上,顯然文字越簡潔越好。后來有了紙張,記錄就簡單多了,流傳的文章也多了起來。如今寫點啥都在電腦上、網絡上,寫東西似乎成了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了。
有了紙張之后,按理說寫東西應該簡單了,能讀懂的人也會更多,但事實上并不是。無論是詩詞歌賦還是八股文,畢竟讀書人有讀書人的驕傲,總要弄一些自己才能懂的高雅,所以寫下來的文字仍然高深莫測。即便是后來唐宋八大家的古文運動,也依然改變不了現實,甚至于明清小說也登不上大雅之堂。
理論上,社會發展到現在,讀懂文字應該沒問題了,畢竟白話文這么多年、文盲率這么低。但事實上并不是,仍然有很多東西,越來越讓人看不懂。
上到政策文件,中到各種論文,下到產品資料,讀懂還真不容易。政策當然要親民,不過大部分政策似乎并不是給平頭老百姓看的,所以看不懂只能說段位不夠,算是正常現象。各種論文要強調專業背景,雖然知識不是壟斷的,但讀書人還是要講一些格調才好,所以外行看不懂也算正常。
唯獨產品資料讓人看不懂,實在令人費解。比如,金融機構拿出來的產品資料,可能嚴謹充分且妙到毫巔,可惜大部分人看不懂。還有很多“高明”的營銷策劃者,也總能搞出一些不知所云的東西,來證明自己與眾不同。
古人講“文以載道”,說的是別空談瞎扯,要言之有物。到了如今的商業社會,表達點啥當然是想讓人理解才對。所以,才有了這句看起來像是調侃的“名言”:說人話。
說人話,好像很簡單,卻并不容易,問題有三個:
第一是想不想說人話
一件事真說清楚了,是不是就顯得不夠高冷、不夠專業?人總有圈子,總要用一些過濾的辦法來篩選對象,這可以理解。但倘若內心中根本不尊重表達的對象,自然就不會說出對方聽得懂的話。
第二是會不會說人話
說人話是一項技能,將復雜的含義用簡單的方式,尤其是針對特定的聽者、讀者說清楚,需要高超的能力。不僅是要充分理解想表達的事物,而且要了解對方,還需要有表達技巧。
第三是能不能說人話
很多時候,雖然是要表達一些東西,但對象并不合適,或者只是為了表達而沒想表達清楚,當然不會用正確的方式去表達。這時候可能既有不想的成分,也有不會的成分,還有考校的可能?那能不能懂就只能看緣分了。
當今世界,信息泛濫。有耐心、有興趣去聽去看的人,很不容易找。真的找到了,要是說不清楚,那實在是太遺憾,當然也是資源的極大浪費。而在商業中,更是如此。
回想起中學課本上學過的領袖文章,用大白話把哲學講清楚,真不簡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