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振寧在愛因斯坦的《我的世界觀》中文版序言中寫到:要有自由的眼光,必須能夠同時近觀和遠觀同一課題。
所謂近觀,是指對事物具體而微的觀察
科學體系以學科細分之后,量化成為主流,近觀是最為人熟知的方法。尤其是從小到大的應試教育,更是近觀的典范。
所謂遠觀,則是將事物放到更大的時間和空間背景下觀察
遠觀之遠,乃是相對于近觀而言。遠觀偏于定性,偏于相對,偏于歷史。哲學與宗教更多大而化之,算是遠觀。
單獨近觀和單獨遠觀某一事物,并無難處,難在同時能夠近觀和遠觀。因為“同時”實現“遠”和“近”,不但違背了常識,也違背了客觀規律。
現代人的近視和遠視,似乎在所難免
即便是視力頗佳者,觀看同一物體,也很難做到同時近觀和遠觀。對于正常人的感覺器官來說,時間和空間就是天塹,從近到遠或從遠到近,想要看清楚就必須移動身體才行。
人的思想領域卻并無時間和空間的桎梏
近觀則喧囂,看到的是人世間的繁華,也有具體事物的姿彩,還有更具體的微觀數據。遠觀則孤寂,看到的是莫名其妙的忙碌,更能漠然于存在的事件,也可以有置身事外的理性。
近觀更適合具體問題,而遠觀更適合本質思考。兩者倘若結合,正如雙劍合璧,既能見微知著,又可以道御法,豈不大妙哉?
然而在同一課題下,同時近觀和遠觀,何其難也!
近觀是個體的選擇,是實務操作者的要求,也是人與這個世界的接口。遠觀則不然,不僅要看群體,更要跨越時空,需要思維的深度和廣度,所以是決策者的必修課。
所以,近觀是努力的必然,遠觀是偶然的概率。
職業人需要兩種眼光
對職業人來說,近觀和遠觀完全不同,卻又是兩個角度對事物的解釋。都對,也都不全面。低位置、小人物通常近觀,倘若還能遠觀,便可以通曉本源,打開職業空間。高位置、大人物通常遠觀,倘若還能近觀,便能降落人間,決策更接地氣。
近觀和遠觀都不難,難在同時近觀和遠觀。正常人視物,想要看得清楚,總會遠觀后再近觀,或者近觀后再遠觀。倘若位置不變還要更換眼光,不妨近觀之后,閉上眼睛,再睜眼換成遠觀,反之亦然。此時免不了頭暈目眩,要習慣了才會好。
但是換到了做事,就沒有那么簡單了,需要同時擁有近距離眼光和遠距離眼光。近距離眼光可以近觀,遠距離眼光可以遠觀。近距離眼光需要熟練、精通業務,而遠距離眼光需要洞悉、練達世情。近距離眼光依賴于“一萬小時定律”,遠距離眼光需要持續不斷地學習和訓練系統思維。
職業人需要兩種眼光,沒有天賦并不可怕,學習罷了。后天訓練一樣可以實現近觀和遠觀,無外乎不能完全“同時”。差點時間,也沒有關系。
神人亦常人。只不過神人同時近觀和遠觀,常人異時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