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利潤從哪里來?
資本家的利潤從哪里來?歷史上有過很多爭論。在生產力不夠發達的年代,普遍認為資本家用壓榨工人的剩余價值獲得利潤。當然也有人認為,是資本家的組織能力、資本投入產生了利潤,工人需要支付工作的對價,對資本家來說是應當支付的成本。
時過境遷,隨著生產力發達和文明進步,企業已經成了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,就業也成了企業的社會責任。這時候,剩余價值已不足以解釋企業的利潤。現代企業的生產組織有職業化的人才,資本需要計算利息,都要支付成本,那么企業憑什么還會有利潤?
2、利潤來自不確定性
美國經濟學家弗蘭克·奈特在其1921年出版的《風險、不確定性與利潤》一書 中,提出了一個影響后世經濟學發展的觀點:利潤來自不確定性。
在奈特看來,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,可以由企業雇傭專業人士完成,企業對應地要支付成本。社會中各種企業之間的競爭,最終會讓企業的成本趨近于收入,所以從大眾化、公式化的經營中,企業無法獲利。企業真正獲利的方式,是面向不確定性的決策和執行。
任何決策都有風險,經營者需要對未來風險的判斷,并為此承擔責任。所以,企業的利潤本質上就是對未來風險控制和路徑選擇的結果。當然這個過程中,風險是多方面的,包括企業管理風險,也包括不可預測的黑天鵝事件,還有各項資源的準備能力,以及市場的不確定性等等。
3、企業所面對的風險分兩種
一種是已知概率的風險,叫做統計不確定性,例如賭博中的輸贏概率、彩票的中獎幾率,都可以計算;
另一種是認知不確定性,也稱為系統風險,例如新冠疫情發生、網絡直播興起、某種產品火爆,誰也不知道。
統計不確定性預先可以計算,其實可以說不確定,也可以說概率是確定的。認知不確定性則不同,因為其混沌的特征,預先無法推測結果。
認知不確定性,看似不可捉摸,卻恰恰是企業的機會,也體現出經營者的差異。所以,看似不得已行為的背后,貌似為人譏笑的所在,才是企業興衰的關鍵所在。
4、企業如此,職業人也是如此
職業人在企業中,表面上看是由雇主支付工資,為雇主出售工作能力,實現雙方約定的工作結果,但深層次看卻并非那么簡單。
有的人在企業中,給多少錢干多少活,信奉“一分價錢一分貨”。這種想法,是只面向確定性工作,所以最終社會競爭均衡之后,必然只能是平均水準之下,而很難找到更好的出路。
另一種人在企業中,則是先不管給多少錢,而用能力和結果證明自身的價值。面對不確定的未來,對判斷企業和團隊的可行性,然后義無反顧地投身進去,伴隨企業或團隊成長,走出了人生的不同。
當然,后者在投身之后,不免有蹉跎、失敗。有的時候是自己的能力原因,有時候是團隊力量不足,有時候是企業運氣不好,有時候是經營決策失誤。不管怎樣,風險總是難免,選擇了就需要承受。投入了未必一定有回報,但沒有投入則一切無從談起。
世上沒有躺著賺錢的企業,所以經營者總得想辦法創新,在無人區中尋找機會,在不確定里探索未來。無人區中,沒有什么規范可循,甚至也沒有參考;不確定里,誰知道未來會如何,都是在憑著智慧和勇氣賭未來。
身為職業人,也需要一點“賭博精神”。趁著年輕賭一把,去追逐不確定性,投身到更高層次的奮斗之中,也許會有不一樣的未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