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在社會中生存,總是免不了和各種人溝通。大多溝通經由語言文字,但也有通過表演,甚至用所做的事情和其他人溝通、和世界溝通。
職場上的溝通非常頻繁。因為在市場中,只有通過連接和交換才能發揮彼此的價值,所以職場中的溝通大多是為了做事,或者至少有做事的過程。
職場溝通不容易
一般來說,溝通自然應該有理性,否則就會被認為“不講道理”。所以,溝通中非常講究邏輯,不僅是為了把事說清楚,更要溝通的對方能聽明白,否則溝通不僅低效,甚至會有相反的結果。
但是,有些溝通場景,似乎彼此都是明白人,溝通邏輯也都顯而易見,卻偏偏溝而不通,為什么?大多情況下,都是因為彼此不認同。
認同,是很玄妙的一個詞。
一般意義上的認同,有“相信”、“與我差不多”的含義,大抵是價值觀相似或可以接受的意思。溝通中,邏輯理性是主干,前提則是認同。一旦“不認同”出現的時候,溝通的根本就改變了,哪怕邏輯再正確,也無濟于事。
認同的時代特征
人類最早從血脈認同的族群開始,逐漸演化成為圖騰、地域、語言、信仰等的認同,最終歸于認知水平的認同。認同的演化沿著物理性、精神性到理性進化,但人畢竟未曾脫離動物特征,受到各種各樣的環境影響和情緒影響,所以真正的理性,只是一種理想情況。
在不同的認同階段,社會的組成不同,生產效率也不同。或者反過來說更合適:不同社會生產力下,社會的組織方式不同,進而認同的方式也不同。認同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有關,根本上與當時的科學技術能力有關。
所以,今天的人很難理解古人的認同思維,比如“二桃殺三士”,比如“桃園三結義”。同樣的,過去在鄉鎮中街坊鄰居的熱絡,在大城市中也近乎蕩然無存。不同時代的認同,都有其時代的特征。
認同是溝通的基礎
從理性角度看,溝通的內容與“是什么人”應該沒有關系,但實際卻非如此。職場溝通中,認為對方是什么樣的人,會決定對方所溝通的內容。
心理學中的“ABC情緒理論”認為:事件A的發生,并不直接決定結果C,而是通過受者的信念B作用,而產生C的結果。溝通的內容是事件A,認同則是信念B,所以溝通的結果決定于AB兩者,尤其是雙方都固有的B。
事件如同物體,認同如同有色玻璃,人通過有色玻璃去看物體,形狀固然差不多,顏色則決定于有色玻璃。如果顏色是觀測判斷的要素,如此觀測的后果不可預見。
當不認同對方的時候,無論對方如何表述,總會將其表述判斷為不利于自身的方向,從而做出惡意推測。彼此皆然,溝通就很難實現。
職場之中,溝通很重要,溝通也很難。企業塑造企業文化、進行團隊建設,其根本目的就是實現溝通的認同基礎,以提升運營效率。但這些都是外力。作為職業人,提升自身價值,需要能夠變換并融入到各類溝通環境中能力,才能游刃有余。
君子豹變,非君子易變,不過是職業技能罷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