據說,現在流行的、對人最高贊譽是“靠譜”。
典型的描述是,評價某人,說這個人“凡事有交代、件件有著落、事事有回音”。濃縮成一個詞,便叫做:靠譜,一旦意見形成,就能夠踐行且有結果。
人要靠譜,按古人的說法,叫做:不輕諾、諾則信,言必行、行必果。
這其中有兩個要點:一個是“不輕易承諾”;一個是“要為結果負責”。
輕諾則必然無信
只因為人的精力和能力總是有限,而要做的事無限,很多時候不見得不想兌現曾經的承諾,而是沒有能力兌現或者不記得有過承諾,于是便不靠譜了。
要為結果負責,則是做事的境界。
做事,不是為了完成任務,而是要達成目的。針對目的的行為、為結果負責的行為,才能被稱為靠譜。
靠譜與否,是人際網絡中的重要因素。
是否可信賴地與某人溝通,決定于對此人靠譜程度的評價。在商業網絡中更是如此,靠譜是可持續協作的基礎。
靠譜,有很多詞語描述同樣的意思,例如人際交往中的信用、商業往來中的商譽等等。歸根結底,靠譜是提供了“確定性”。因為“確定性”,減少了對不確定結果應對的準備,降低了溝通和協作的成本。
越來越細的社會分工,是現代社會的典型特征。社會的各方面相互協作,才能讓分工可協作,由此實現復雜的能力。據說,制造出一支現代工業產品的鉛筆,需要大概兩萬家工廠協同。所有的工廠都是協作關系,也是交易關系。
既然有交易,便有交易成本。
交易成本的組成非常復雜、因素頗多。但有一點顯而易見:如此大的協作網絡,倘若有些環節不太靠譜,那還了得!所以,在商業中尋找靠譜的協作者,其實是在尋找確定性的結果。
盡管商業本身都要面臨不確定性,但卻又懼怕不確定性。倘若不確定性是自身能力可以掌控,還好。倘若自身無法掌控,失控的不確定性,就是商業的災難。
交易成本,可以用另一個詞來描述,就是時下流行的“營商環境”。
確定性的營商環境因素。
營商環境,有人說是公共服務,有人說是審批效率,有人說是法律信用,有人說是稅費高低。其實最關鍵的不是這些,而是確定性。
確定性的法律環境、確定性的雇傭關系、確定性的審批時間、確定性的手續環節、確定性的應收應付、確定性的生產供應、確定性的交付服務、確定性的采購訂單,等等,確定性的環境因素。
確定性,會讓人有預先準備和協作安排?,F代商業社會,是一張巨大的網絡,網絡上各個環節緊密相關。一旦某個環節的斷裂,就如多米諾骨牌一般影響深遠。
做一個靠譜的人、讓人信任,就會提升團隊的總體效率。做一個誠信的商業機構、有信用,就能提升周邊的商業效率。優化營商環境、勸民樂業,則要給市場主體可識別的確定性。
說難,都不難。說不難,都很難。不是難在知道與否,而在必須知行合一。